首页    艺术家评论    王春林:画随笔意 笔随心意

王春林:画随笔意 笔随心意

云起太行

 

59生于北京的我,上中学时就独爱看人家画画,空闲时则爱临摹名家作品。

 

1977年初夏的一天,父亲邀请文化部画家卓然先生到家中坐客。茶余饭后,先生走到画案前,我赶紧给铺上宣纸,先生手拿毛笔,思索片刻,就在纸上肆意挥洒起来,寥寥数笔,一幅下山虎跃然于眼前,栩栩如生,活泼壮勇的姿态完全用水墨形式表现出来,这让我感到非常震惊,同时也喜欢上卓然先生的这种画法。于是在1978年的秋天,我拜卓然先生为师,闲暇之余写写画画,从此走上了绘画的道路。

 

我画画是兴趣。喜欢自由随意,笔随人意。喜欢黄宾虹的山水画,就把感兴趣的部分勾画下来,从中吸取营养。我画画,脑海里没有清规戒律,跟着感觉走。白石老人言:“师其心,而不失其迹。”虽喜爱黄宾虹、赵望云,但画画却要自成一格,追求笔墨宽放、拖带凝重、泼写浑然……黄宾虹先生论章法日:“画家之章法,由一套至数十套,习熟之久,方可得气,法备气至乃画之能事。”又曰:“章法一学便易知,笔法墨法随知之,非有积久不懈之功不易得。”因此,每当有好的名家作品展时,逢展必到,一方面开阔眼界,一方面不断学习。笔墨是画中之最难,是毕生之功夫,比甘淡泊,谢尘俗,只以读书,游山以为乐事。

 

1993年,朋友张进在嶂石岩买了一处农家小院,每年暑假,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齐聚在此,桐树下品茶画画、看书,各行其事,自得其乐。小院雅静,空气中时而夹杂几股幽香,让人心旷神怡。雨后太行山上出现的云,梦幻似仙境,山峰在云雾中若影若现,起起伏伏。大自然就是创作的最好题材,我喜欢画"山在云雾里,云雾在山中"。

 

时光飞逝,不知不觉中,在绘画路上,已经走过四十余年。

 

师法自然,画画就像爬山,曲折而漫长。


二〇二一年四月于北京 王春林

 

王春林作品赏析

 

文 饶中亮

 

 

《衲高山之夏凉》,刊载于2003年出版的画集《当代实力画家精品丛书—王春林》。王春林对黄宾虹的水墨山水颇有研究,多在其山水画的创作中深入体会。这副作品,实际上是春林在太行山中写生所得。夏日山中,雾气蒸腾,远山近树,尽揽画中。这副山水没有着色,完全通过墨色的变化多端来表现。

 

画面的左上方,是远山,雾气蒸腾,但其山脉纹路仍时隐时现,淡墨铺张,笔力不失,即所谓“屋漏痕”,创作难度极大。与之对应的,是画面左下方对近景的刻画。画面的点睛之笔是画面中间依山而立的几棵大树。寥寥数笔,树干与枝叶的起承转合,毫无拖泥带水。

 

 

《暮归图》是春林的一幅近作,同样得益于山中写生。在中国画创作中,以单纯的墨色来表现夜景,难度极大,尝试者不多。这幅画作,描绘的是山涧之间的农夫与沿着山间小路拾级而上的羊群,在暮色中收工回家的场景。除了山涧在暮色下反射出来的高白和远处的房舍,画面的主色调是黑色。细观之下,天空,树木,羊群,农夫虽然都是黑色,但前后,远近,虚实层次分明。画幅不大,画意单纯,春林却耗时多日,绝非“一气呵成”。积墨,泼墨,破墨,宿墨等并用,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月上枝头》同样是描绘的夜景。黑色同样是画面的主色调。但是春林却持白当黑,以树丛中透过的月色来衬托枝头的小鸟,而鸟的描绘所使用的画面中的最浓重的焦墨与月光的高白形成的逆光效果,就这样完美的统一在构图的视觉中心。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描绘的是一对儿在水中游弋嬉戏的鱼儿。题画之语句,出自《庄子。秋水》。这幅画,我们可以隐约感受到八大山人在画中运笔灵动,惜墨如金,触景生情的文人情怀。与此同时,我们更能感到,春林笔下的鱼,无论从笔意,还是构图,又如此与众不同:他寥寥数笔,便使得画面丰满,水花四起,波光粼粼;鱼儿之间的欢乐,交流,跃然纸上。题画更是点睛之笔,使得作品的立意高远,哲理丰富。

 

 

《观云》表面写景,实则写人不画人。以景写人,以物喻人。近景的桌上,是兰花,茶壶,葫芦和落叶。文人墨客的山中日常,就这样不经意间表露无遗。兰花之难画,在于叶子的穿插。春林得心应手,落笔果断,姿态各异。春林在对云的描绘,更是简洁到极致:寥寥数笔,便把大片的白云聚拢在画面正中。可谓画龙点睛之笔。

 

 

《映日荷花别样红》是表现雨后斜阳透过云层,撒在盛开的荷花之上。一只蜻蜓,在荷花枝头栖息。春林在这一幅作品中,并不注重对所以景物的细节刻画,而是着重表现荷花在逆光下,在闪闪的波光中娇艳的神态。而蜻蜓的神态与荷花的朝向,正好形成了对视,使得画面构图严谨统一。可见春林意在笔先,对作品情绪的把握,早已成竹在胸。

 

 

 

 

 

 

 

 

 

 

 

 

 

 

 

 

艺术家简介

 

 

王春林

1959年生,北京市人。1978年从师于卓然先生,多年来从事中国画的学习和研究,擅长山水、墨虎、墨狮、松树等。多次参加国内外画展,部分作品被国家及海内外机构收藏。

 

 

来源: 荣宝斋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