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艺术家专访    不负韶华丹青梦 但将翰墨绘人生 ——著名画家王春林作品赏析

不负韶华丹青梦 但将翰墨绘人生 ——著名画家王春林作品赏析

/摄影:饶中亮

 

 

王春林,1959年生于北京。自幼习画,18岁师从著名画家卓然,初绘动物,后及花卉,兼涉人物。每日临池,不曾怠懈。八十年代末,遂转向主攻水墨山水。春林的绘画技法,不拘中西,不圄成法,兼收并蓄。由于他勤奋好学,先后得到画坛前辈梁树年,黄胄,胡爽庵的指教和提携。八十年代中,便在京城画界崭露头角。其山水作品二次被遴选入中国顶级收藏机构中南海,并录入《中南海珍藏书画集》。有画集《王春林》,《写生 王春林》等出版发行。多次参加海外及全国性美展,作品被著名中外机构及个人广为收藏。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多次报道其艺术生涯及成就。

 

春林的画室,坐落于北京市一个闹中取静的小区,与蜚声中外,古色古香的文化聚集地琉璃厂比邻。进入画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陈列各式古董的一水儿的京作实木家具和四壁林林总总的画稿。置身在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与春林探讨其书画艺术,其言语中满是对书画艺术的执着与探究,我立刻感受到春林的真诚,坦率和纯粹。

 

画如其人,画抒心声。春林的一幅幅画作,是他在书画艺术上不断追求,不断推陈出新,不断挖掘艺术之美,生活之美的成长历程。

 

 

《衲高山之夏凉》,刊载于2003年出版的画集《当代实力画家精品丛书—王春林》。王春林对黄宾虹的水墨山水颇有研究,多在其山水画的创作中深入体会。黄宾虹的画,看似随意,实则上溯李流芳,弘仁等大家,兼蓄其游历名山大川之大量写生,其水墨山水,首取其势,其境,其态;下笔则点面结合,点线结合,穿插从容。今人学黄宾虹,闭门造车,很多不得要领。或仿其形,画面呆滞;或仿其墨,失之草率。春林对黄宾虹之研究,追本溯源,下了苦功。春林这二十多年来,每年都要花大量时间到山里写生。在大量的写生作品中,体会黄宾虹构图,笔墨之精妙,深得其味。这副作品,实际上是春林在太行山中写生所得。夏日山中,雾气蒸腾,远山近树,尽揽画中。这副山水没有着色,完全通过墨色的变化多端来表现。

 

画面的左上方,是远山,雾气蒸腾,但其山脉纹路仍时隐时现,淡墨铺张,笔力不失,即所谓“屋漏痕”,创作难度极大。与之对应的,是画面左下方对近景的刻画。画面的点睛之笔是画面中间依山而立的几棵大树。寥寥数笔,树干与枝叶的起承转合,毫无拖泥带水。黄宾虹曾经说过,一幅好画要能够“细而不纤,粗而不旷”。有了好的立意,还要有好的笔墨。春林的这副画,使二者达到完美的统一。

 

 

《暮归图》是春林的一幅近作,同样得益于山中写生。在中国画创作中,以单纯的墨色来表现夜景,难度极大,尝试者不多。春林最近几年,在夜景的表现上,付出了艰苦的努力。这幅画作,描绘的是山涧之间的农夫与沿着山间小路拾级而上的羊群,在暮色中收工回家的场景。除了山涧在暮色下反射出来的高白和远处的房舍,画面的主色调是黑色。细观之下,天空,树木,羊群,农夫虽然都是黑色,但前后,远近,虚实层次分明。画幅不大,画意单纯,春林却耗时多日,绝非“一气呵成”。积墨,泼墨,破墨,宿墨等并用,不多不少,恰到好处。这幅画,可以说是黄宾虹山水绘画技法“黑”色之集大成:墨分七种,黄宾虹谓之:七种墨法齐用于画,谓之法备;次之,须用五种;至少要用三种;不满三种,不能成画。春林得水墨之精髓也。

 

 

《月上枝头》同样是描绘的夜景。黑色同样是画面的主色调。但是春林却持白当黑,以树丛中透过的月色来衬托枝头的小鸟,而鸟的描绘所使用的画面中的最浓重的焦墨与月光的高白形成的逆光效果,就这样完美的统一在构图的视觉中心。

 

 

《子非鱼 焉知鱼之乐》描绘的是一对儿在水中游弋嬉戏的鱼儿。题画之语句,出自《庄子。秋水》。这幅画,我们可以隐约感受到八大山人在画中运笔灵动,惜墨如金,触景生情的文人情怀。与此同时,我们更能感到,春林笔下的鱼,无论从笔意,还是构图,又如此与众不同:他寥寥数笔,便使得画面丰满,水花四起,波光粼粼;鱼儿之间的欢乐,交流,跃然纸上。题画更是点睛之笔,使得作品的立意高远,哲理丰富。

 

 

《观云》表面写景,实则写人不画人。以景写人,以物喻人。近景的桌上,是兰花,茶壶,葫芦和落叶。文人墨客的山中日常,就这样不经意间表露无遗。兰花之难画,在于叶子的穿插。春林得心应手,落笔果断,姿态各异。春林在对云的描绘,更是简洁到极致:寥寥数笔,便把大片的白云聚拢在画面正中。可谓画龙点睛之笔。

 

 

《映日荷花别样红》是表现雨后斜阳透过云层,撒在盛开的荷花之上。一只蜻蜓,在荷花枝头栖息。春林在这一幅作品中,并不注重对所以景物的细节刻画,而是着重表现荷花在逆光下,在闪闪的波光中娇艳的神态。而蜻蜓的神态与荷花的朝向,正好形成了对视,使得画面构图严谨统一。可见春林意在笔先,对作品情绪的把握,早已成竹在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