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艺术家专访    自然万有赋神韵 心手双畅力能成——记著名书法家张世强

自然万有赋神韵 心手双畅力能成——记著名书法家张世强

文 屈菲菲

 


《中国艺术文化》第二十九期封面

 

翻开一卷卷张世强先生的书法,笔走龙蛇之状、大气磅礴之意、风卷残云之境,惊涛拍岸之势……都如临其境地展现于我们的心海。

 

由此可以想象到其背后付出,必定是堆纸如山、颓笔成冢、池水尽墨之寂寞与艰辛。

 

在张世强先生书斋云溪轩,他以自己如山的创作娓娓道来。

 


张世强草书作品

 

少年时代,他以树枝为笔,在海边的沙滩上一写就是几公里;青年时代,他临睡前意临碑帖,真如古人一般,手指划破了被罩,行路搅碎裤兜;及至中年,他更是孜孜不倦、笔耕不辍。(他曾工作在《郑文公上碑》,山上,山下,单位,家中以及家属开设的画廊之中都曾设有书案及笔墨纸砚……)

 

先生幼承庭训、少有天赋、转益多师,终获有成。

 

张世强祖上是书香世家,祖父张恭肃(敬斋)父亲,张九林和伯父张九翰在书法上均造诣颇高,从小耳提面命,使他受到了良好的书法启蒙。

 


张世强草书作品

 

成年后,继师青岛书法名家张杰三先生,书艺大进。自赵入手,后习郑文公上碑,再追汉隶、汉简、石门颂兼及“二王”,30岁后严遵师嘱,旁临大篆、泰山金刚经,细摩毛公鼎、散氏盘。后经戴长虹、吕如雄、齐展仪、黎雄才诸先生热情指授。

 

他广采博取`化古为己、熔古图新,形成了特有的张氏笔风。既渗透了夏商中鼎汉魏碑刻,也取法于“二王”南帖。既有张芝的高古,伯英的狂放,更有怀素的巅疯。“仿古而不泥古”,下笔不落窠臼、收峰不堕凡尘。

 

临习古代书法大家,技巧已渐有所成,张世强每每觉得,自己的笔端总是缺少那样一点厚重感,以及成功书家的那种情味与内涵……为此,他决然抛掉了舒适的文物管理工作,克服重重阻力走出书斋,把自己心灵的书桌搬到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戈壁荒滩和古庙古刹古寺,以此来感受古人脉搏和“天人合一”的实际况味。

 


张世强草书作品

 

二十余年间行程百万公里,拖碎了二十几只行李箱,走坏的鞋不下四十余双。

 

他六赴戈壁、四过岷山、三下海南、八过六盘山、四穿大草原、三过三峡,四上黄山、七访碑林、便登五岳、两赴青藏、二上天山,昆仑太行都曾留下他的足印……为此,苍茫大山为他的健笔无形中平添了雄风与壮伟。

 

三山五岳的松涛与戈壁风沙激发了他的豪情,他兴之所至,劲腕翻舞间,一股绝域穷秋的苍凉和西关边塞的豪气荡然纸上。海的狂涛暴雨流云狂喷笔端。正如先生的论书诗中所言:书道自古透真性,右军腕底走清风。兴来高天奔群马,情至沧海起卧龙……

 


张世强行书作品

 

在旅程中,他与莽原冰川对话,与大漠苍海对话,与暴雨流沙对话,与飓风闪电对话,大漠豪情和小桥流水融入他的书法,重塑了他的笔法,每一笔都重塑了苍山岁月的山水情怀和坚实人生,倾注笔端尽显潇洒豪迈、一泻千里而又收之有度。自然万物自胸流出,枯湿干浓交响曲般于毫端奏鸣!

 

在自然中观察狼虫虎豹、虎啸猿啼、高山流水、大漠风沙。他说,这些体验在书斋中是无法体会的,大自然蕴含着各种无与伦比的线条、形态,徜徉在其中,会带来出人意料的灵感,这些远是闭门造车所不能替代和比拟的。

 

为的只是从一幕幕的苍凉和旷远去慢慢领略中国书法点线之流出,从一座座青铜巨雕的高山魂去思谋结体的组合,从万里云阵和大海的狂涛去考量章法的摆布,从几万年人类跟自然的搏斗去彻悟书道精魂的流觞,更从一座座古国书道的“珠穆朗玛”峰巅去领略民族书法的无限风光,独特美景。这是一场书道的流浪,是一次文化苦旅,更是一次心灵的壮行。张世强身体力行于大自然找灵感,又不耻下问寻伯乐,在慢慢行程中,无数的考验和相助更是增加了先生精进的动力。以终成了现在随意挥毫泼墨、气韵天成的新气象。

 


张世强行书作品

 

他推崇明朝大书画家董其昌的书道三境,即:印泥境、印水镜、印空境。他自我剖析,自认为前两个境界自己已经践行了。印泥境,“鸿爪雪泥”,他五岁学书,几十年间风雨无阻,临遍古人碑帖,踏遍祖国山山水水。印镜,“随心所欲不逾矩”,他博采众长,化古为我,体现了草书的狂放不羁,又彰显了张氏草书的气势开张,水流云行。

 

至于印空境,即灵感常袭通会交臻“无异于佳而佳”的自由王国之境,张世强说,自己将穷毕生精力去追寻书道的最高境界。现在也只是窥见了印空境的曙光,故自己还需要继续赶路,广博研读,厚厚地积淀,沉下心来,寂静下来,抛掉浮躁弃除杂念加力丰厚自己的学术宝库,敏锐审美的感受,继续加柴,以真正坚实的烧就通往印空境的敲门砖。

 

张世强对书法还有这样一个感触,“书道是最诚实的劳动。”书法三天不练就手生。每一点、每一画,每一个扭、每一个挫、每一次使转都需要细细品咂,灌注全部的心力去琢磨体悟,否则即是“残品”。

 


张世强草书作品

 

书法又是很含蓄的,按时提,提时按,扭时挫,挫时扭,如果一笔出去一览无余,那必然是残次之作。以及书写中的方与圆,疾与涩,顺与逆,擒与纵,收与放疏于密动与静正与奇开与合大与小粗与细枯与湿断与连虚与实等等……只有对生活有了最丰富的积累和体验,再加上无穷的实践探索,才能写出书法至美至善和谐的境界。

 

张世强十分敬仰唐代书法理论家孙过庭的《书谱》: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他认为孙过庭的理论完美地诠释了自然和书法之间的契合,可谓是道尽了中国书法的美学阐释,“阳舒阴惨,取会风骚”是孙虔礼对中国书艺的基本审美要求!

 

作为一个致力草书的书法家来说,张世强对草书有着狂热的追求。在他看来,唐楷(褚欧柳颜)书法确有呆板生硬之鄙,书法必须应是千姿百态必须具备自己的个性!纵观古代超群大师,无不都是特立独行卓尔不群之人,都是独一份的。定有根,又有源,既有天才又有实践!无不都具备超凡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黄米苏蔡张瑞图杨凝式外加后世宗庙书法还有点自己的思想理念和追求,书法失却个性即是印刷品!

 


张世强草书作品

 

书法一定要有山岳之雄厚、云海之气韵(当然也要有绣女的细腻);书法应像黄河壶口瀑布、钱塘江的潮水……张世强这样说。正如他说的那样,在他的书法里,我们时刻都能窥见到那博大、澎湃的生命的气息潮涨潮落。

 

他说,技法可以练习,但是境界和神韵必须感悟、必须赶路、必须读书必须阅人。最重要的是倾尽毕生精力通通透透地呼吸大气,淋漓尽致地沐浴阳光,把体能跟思想磨练得像苍山和海潮一样坚定壮阔,把心胸拓展得跟宇宙同等的容量。

 

我们不得不承认,先生的书法对于天地山川八极灵物的涵融及其宏大的包容性和丰富的创造性,他的书法已不单单是字那么简单,而是具有神韵和万象的七彩诗章,给人以震撼、回味和启迪,为审美主体展现出无边无际的宏阔的画卷……

 


张世强

 

张世强简历

 

张世强,字归虚。曾用字号:天元、塘月、石溪等。斋号:云溪轩。1959年末生于齐鲁胶东,5岁学书,自赵入手遍临古碑古帖,转益多师,融古图新,自成风貌。

 

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教授该院专业书法家、中国书画界联合会常务理事。他30余年来参加国际国内近百次书法大展。获各类国内外书法大奖数十次,发表各类文字数百万字。其作品被《当代书法精品集》《中国书法百家》《建国五十周年作品大典》《走向世界的中国》大型画册、《当代书画收藏精品荐览》、中国书协有关本人入展的作品集以及近30部国家级书画大典收入。被《人民日报》《书法报》《中国书画报》《羲之书画报》《美术报》《中国文化报》《旅游时代》等近百多家中央、国家级报纸、杂志专版或专题报道。

 

张世强在不断追求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的同时,还参与了众多社会公益活动,仅10年内曾捐赠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精品100幅,捐给希望工程作品100多幅,1998年抗洪救灾捐赠精品30多幅,南海海啸捐给广东红十字会精品大张10幅,每幅以8-12万元拍出。为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均捐出多幅精品。2006年捐给银川市第三回民小学巨幅精品13张。捐给甘肃省华池县失学儿童20多幅以及重庆等10多家慈善总会、五台山等10多处寺庙诸多作品。并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新经济周刊》《华夏艺术鉴赏》等多家国家级报刊题写报头刊名,近十次应邀在人民大会堂举办讲座、交流书艺。

 

近期应邀为李可染先生夫人邹佩珠91大寿题写大寿,为中国文化传媒出版社主办的《华夏艺术鉴赏》题写刊名,为中国第一游猎民族乡鄂伦春题写匾额,《中国收藏》《神州诗书画报》《神州诗书画报(书画家月刊)》《中国翰墨艺术》《中国书画英才》《艺术影响力》和《华夏艺术鉴赏》等权威杂志均有多次专题介绍。其作品被中外国家级博物馆、文物馆、文史馆、展览馆、名胜寺庙、报社、大学、部队等机构收藏1200多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