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艺术家专访    边静的问题意识与情色话语

边静的问题意识与情色话语


《中国艺术文化》第二十期封面

 

 

边静的问题意识与情色话语

 

 

文 杨卫

 

边静是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的高材生,她早在1992年的毕业创作《我的同学》,就已经充分显示了写实绘画的功力。与当时的绘画潮流同出一脉,边静的油画《我的同学》,也是以一种“近距离”的绘画方式,表现了自己身边的一些同学,并将她们放入某种陌生情境中,与艺术史上的一些经典图式,如蒙娜丽莎、圣母玛利亚等并置在一起,营造出了一种既真实又荒诞的场景,从而与当时混杂的社会背景联系起来,成为了那个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真实写照。可以说,边静的艺术观念,正是在那个时候奠定的,是社会的巨大转型,使她的视角自觉地转向了对人的命运的关照。同时,这种近距离关注又使得边静的绘画,与整体的“后89”艺术思潮相对应,具有了典型的时代特征。

 


《青春1》

 

以“85新潮”为代表,掀起的新潮美术运动,主要是以西方现代艺术为参照,来改变自身单一的审美模式,启迪社会的多样性与不同的艺术创造。但是,由于给艺术强加了太多的社会性内容,所以,在思想启蒙的同时,往往也抽离了艺术的个人化因素,而使其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宏大叙事。事实上,参与“85新潮”的艺术家,大都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的艺术家,他们经历了“文革”,也赶上了“上山下乡”运动,可谓历经苦难,饱经沧桑,身上有着太多的社会主义经验。故而,他们的启蒙话题中,仍然沿袭着某种心忧天下的情怀,以及集体主义思想。但是,九十年代以后涌现出的这些年轻艺术家,则与他们有所不同了。首先是这些人没有那么多的苦难记忆,其次是他们对八十年代的思想启蒙也大都只是蜻蜓点水,受其影响而已。而正当他们将这种影响转换成动力,雄心勃勃、蓄势待发时,理想却受到了现实的重创。所以,他们只有退回自身,重新以现实为依据,来寻找表达的突破口。这是“后89”艺术思潮与“85新潮”截然不同的地方。边静早年的艺术创作,也属于“后89”艺术思潮的一部分,反映了1989年之后某种价值观的流变。

 


 《自画像》

 

边静,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出生于一个艺术家庭,自小受父亲影响学习绘画,打下了坚实的造型基础。八十年代初,边静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天津工艺美校,毕业后,又考上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继续深造。可以说,边静作为“60后”艺术家中的佼佼者,她的成长也同样折射了这一代人的经历。也就是说,这一代人虽然也经历了“文革”的封闭,以及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但对于这两个时代而言,都只是一个旁观者。这种旁观姿态,使得他们对宏大叙事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都会心存疑虑。这是1989年以后,“60后”艺术家集体出场时,纷纷退到自我状态,以“近距离”关照身边事物的内在动因。但是,与许多同代艺术家不同的是,边静的这种“近距离”方式,除了记录日常生活的平淡与无聊之外,还对这种状态注入了脉脉温情。或许,这跟边静的女性意识有关,也或许是她的同情心使然。总之,这种温馨的人文关怀,构成了边静后来艺术创作的思想基调。

 


《本色1》

 

1992年,边静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之后从事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社会实践。这段经历无疑开阔了边静的视野,也丰富了她的感受,尤其是与一些社会边缘人打交道,更使她对社会的纷扰与复杂的人性,有了更多切身的认识。边静后来的艺术创作,其观念主旨就是由来于此,主要是表现了社会规训下各种扭曲的人性,以及从情色角度的心理抚慰和性爱角度的精神释放。事实上,情色与性爱在当代已俨然成了一个显学,尤其是与压抑的文明社会并置在一起,基本上构成了当代社会最为核心的文化话题。著名法国哲学家福柯,就曾以“性的社会”来概括现代社会,并从中发现了由性压抑导致社会各个领域的压抑与规训,构成了当代社会的自我垄断机制与权力控制话语。因此,当代意义上的文化批判,就不仅仅只是社会与政治了,还有生成这种批判机制的文明自身。福柯的理论,基本上构成了当代思想史的基石,也成为了当代艺术的价值导向。

 


《爱未1》

 

边静也或多或少接触过福柯和与之相关的一些文化理论,但她的绘画作品,并不是从理论中生发出来的,而是受感觉的支配,有感而发。所以,在边静后来的这些作品中,我们看不到理性设计的成分,看到的只是率性的笔触,绚丽的颜色,以及一些虚幻的图像。表现主义作为一种直抒胸臆的语言方式,被边静所吸收,使她的画面一改过去的写实造型与灰色沉郁的风格,具有了强烈的视觉感染力。与此同时,一些行行色色的都市男女,被拉入边静的画面,构成了一幕幕现代人的独特生命景观,既有男欢女爱的场面,也有相拥而泣的情景,还有一些孤独个体迷茫无助的哀叹……总之,所有画面都充满着躁动不安,以及躁动之后的颓废、消沉,乃至绝望。可以说,边静后来的这些艺术创作,已经植入到了当代生活中最为隐蔽的部分和人性深处最为软弱的地带,深刻地揭示了“性的社会”背景下,社会对人的压抑与宰制之后,性的反抗与无奈……

 


《本能1 》

 

据边静自述,她有过许多这样的朋友,有着原本不错的职业,比如从事化妆类和设计类工作等等,属于典型的城市“小资”。在外人看来,这些人生活条件都很不错,但是人们只看到他们光鲜的外面,很少有人去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而边静在跟他们的交往中,却深深感觉到了他们时尚的外表下面所隐藏的那种无助感,其实就像电灯泡一样,光亮却易碎。所以,脆弱使得他们对情感更具依赖性,常常沉溺于性爱的温存与幻想中。而社会性的压抑与宰制,又最终使得这些幻想流于破灭。于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就会变本加厉,越来越醉生梦死,也越来越挑战情色与性爱的极限,一次次走向末路狂花……边静正是从这些具体的生命个体中,感受到了现代文明的种种压力与冲突,并从中把握了艺术的当代性。边静的表现性语言,即是从这个角度由发而生的,不是为了表现而表现,而是她所表达的人性题材与情色对象,需要这样一种狂放不羁的语言方式。故而,边静从写实绘画转到表现性绘画,就成了一种必然。

 


《爱未4》

 

一件当代艺术作品其价值和意义,一般都是由两个元素组成,一个是语言上的独创性;一个是当代人的问题意识。有不少艺术家敏感于时事,但语言却过不了关;而有些艺术家的语言很成熟,但既没有问题意识,也没有当代视野。边静则不同,她能用娴熟的艺术语言,把握当代人的生存状态,揭示出幽暗的人性。这些当然得益于她的绘画基础,以及在中央美术学院接受的造型训练,同时也有她多年社会实践的积累在起作用。正是这些因素成就了边静,赋予了她后来的艺术作品极强的感染力。说到边静这些作品打动人的地方,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她的这种表现主义风格,附着在了坚实的问题意识上。这使得边静的语言吃进了肉里,不仅只是营造了表面的绚烂,也揭示出了一系列尖锐的社会问题与生存问题。而她用酣畅淋漓的绘画方式,对这些问题重新加以演绎,更是在提示出文明社会所存在的诸多问题的同时,将这些深刻的思考转换成了一种美的释怀。

 

2014.8.15于通州

 

 


《夜遇》

 

 

 

边静绘画中的悲情

 

文 祁志龙

 

说到表现主义,我们马上会想到“德表”,以及巴塞利茨、基弗尔这些显赫的名字。我们亦回溯到一战二战时期的“德表”,或如蒙克的绘画。表现主义多被直觉为一种方法:不羁的,狂放的。但不赋予其因混乱、压迫、灾难、苦闷带来的人性扭曲,它的力量则不会那么震撼人心。技术依附于心灵的颤栗:这也是八十年代的新表现主义不及战时表现主义的地方。边静的表现主义绘画,更接近于早期表现主义的意识。西方早期表现主义的情状,仿佛是被压迫已久的人性突然间释放了出来。但人性的压抑,未必是外在的,也源于内心。这种内在性又源于整体的文化(禁锢)。

 


《本色4》

 

人类社会的整体性需求,总是对个体性构成了约束。这一点,无论东方西方,都是一样的。个体性的冲动,与整体性的禁锢,既对立又同在,永无契合点。人性的真实,也并不常体现于表象,就象你无法从边静优雅的外貌、时尚的衣着打扮判断她的内心一样。当我们看到凡高画的鞋子仅仅是鞋子,或者蒙克的呐喊仅仅是呐喊,而不付诸人道主义色彩,我们怎么来讨论凡高的价值和蒙克的价值呢?所以激情的释放是次要的,它必须由理念参予进来。在我参观边静的工作室时,我被类似的氛围所感染。

 


《喵小姐》

 

女性艺术家,通常把自己的身体作为首要的题材。所谓女权艺术,也常常表现面对男权的被压迫情状。比如女性艺术中对于经血和阳器的刻意关注,不由让人联想到性的压迫,和不可回避的女性屈辱心理。

 


《荆棘鸟》

 

边静并无意表现这种“内窥”的自怜,和“男性的霸权”的二元对立。她把目光投向了雌雄同体的他者这一更具当代色彩的题材。假设边静对两性关系的认知持守着平等的互惠的原则,我们可以认为她对雌雄同体的关注就极具悲情。

 


《野草莓》

 

现实中雌雄同体者总是处于社会的边缘,即使是能够认同他们的人,通常也不会把他们置于与正常人同一个平台考量。认同多少包含施惠之心。但是雌雄同体仅仅是作为他者而存在吗?他们是否也是一面镜子,反照出“正常人”的原始的心理情状?我们是否也有,或者曾经有成为雌雄同体的欲望?我们该同情雌雄同体的他者,还是同情我们正常人那些被文化(禁锢)掩埋的原始冲动?这应该是边静这次展览的核心部分提供给我们的一条思路。

 


《天使之吻》

 

 

敞开的绘画

 

文 马树青

 

认识边静的时候她才16岁,考入天津工艺美校的装潢系,那时印象中边静的绘画基本功很好,出身绘画世家,爸爸是天津美术学院知名的油画教授,绘画启蒙很早的边静又得天独厚享受着在美院大院里各个教室,老师的画室转悠、参观的机会,着实让我们很羡慕。

 


《小品1》

 

后来边静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我去了国外,一直没再见到她,直到有一天在杂志上看到了边静的毕业创作,画得冷静、准确、纯粹。再后来遇到边静已是20年以后了,去她的画室参观她的绘画,完全被她绘画中强烈的色彩而感动,过去很强的造型功夫被大胆的色彩吞噬,色彩逐渐的漂浮在形象之上变成了一种相对独立的表现语言,边静越来越成熟地操纵着每一块画布上色彩之间的搏击,让相置一起风险中的原色成为一种通向视觉的和谐奏鸣曲,从画布的每一个角落散发出画家绘的激情和画的冲动。

 


《妖娆》

 

我尤其欣赏她完全没有设计的,在一次次修改中越来越接近自己希望但却无法预望得到的画面。我们无法定义一幅绘画是否已经完成,这恰恰是绘画存在的最理想状态,边静一直让绘画打开着,随时还可以再画,也许这也是绘画永远不会被摄影所取代的一个重要原因。绘画是未完成式,被结束的绘画,好像一扇门被锁上,这让绘画看起来平淡无奇,甚至很无聊。

    

边静的绘画一直打开着,就在那里。

 

马树青

2014.07.22

写于京

 

 


《勇气》

 

 

 

边静的艺术伊甸园

 

文 李迪

 

我觉得这些年边静在艺术圈的的消失与重归,是她遵循自己心路历程的选择,是用来重新积蓄她的艺术创造与再生能量而为的,她不是那类一如既往不求变数的艺术家,她的感知是跳跃式的,了解她的朋友都对她具备的天然艺术秉性与敏感的艺术直觉非常清楚。沉稳的外表和激情澎湃的内在世界的矛盾性,骚动不安与自觉意识形成她独有的性格思考,这一点在她的最近的作品中能够清晰的感受到,这些作品会让人们心甘情愿的掉入她在绘画中为我们设置的矛盾之中,一种没有纠结的矛盾。她通过绘画语言表现的那些扭动的灵魂和鲜活的躯体传递与营造出感染我们的情绪的真实。边静的绘画是发自内心充满能量的绘画,没有一定的静心积蓄是无法做到这种强烈的表现力和爆发力的,这是我对她这几年个人艺术与成长经历的解读和认识。

 


《东方面孔1》

 

边静出身于艺术世家,从小受到艺术环境的熏陶与影响,九十年代初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院的学习为她打下扎实的造型功底,她的毕业创作当时已经引起不同的反响和赞誉,她在学院之后特别是最近几年的作品,越发呈现出来的更成熟的个人绘画风格和明确的个人艺术诉求,描述性和戏剧化并融,造型夸张和笔触流畅,手法越加内敛和锋利,让我们感受到她对绘画的表现力的把握充满了自信。

 


《东方面孔6》

 

边静的绘画,首先是关注人和自己熟悉的人群,这些个体都是鲜活灵透真实的你我他,所以她的作品让我们有亲切感,不觉得陌生,自然也容易被带入到这些画面营造的氛围和状态之中。她的绘画语言贴切,生动和细腻的表现了这些鲜活的生命个体的状态和对生活内质的隐喻。对于边静的绘画而言,不仅仅是形象的真实再现,更是心灵与艺术真实的一次碰撞和交融,她通过绘画隐喻和暗示我们对生活其中的社会,对人生与生活的理念需要再次确认。所谓真实,无疑就是像自己那样去选择活着的方式,追求自己心灵的活法仅此而已。

 


《东方面孔3》

 

关于对真实的价值认知,德国诗人莱辛曾经说过:“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边静的绘画就是试图通过她选择的独特艺术视角和聚焦点,锁定和关注社会群体中她感兴趣和了解的人用身体,爱和心灵在追求一个属于每个人的自由和真理。边静知晓戏剧化的夸张与表现性语言对于准确传达她的这些观点的重要性,敏感的表情,扭曲的身体,夸张的戏剧化的色彩运用,笔触的流畅和造型的放松,很自然的让作品中的这些形象变成了我们生活之中鲜活和生动的张三李四,这种似乎熟悉的感觉,是她的作品打动我的一个重要因素。

 


《小品12》

 

她的绘画不求大主题也不存留于那种小情调的语境表达,而是那些隐藏在画外的故事和经历让我们逐渐改变观察和理解这些作品中形象来源脉络和生成的角度与土壤。边静的绘画是交给我们解读和打开她内心艺术世界的密码,也是通过她来认识她所关注的人群的必然通道,把我们带入了“边静的艺术伊甸园”,一个和我们息息相关生活和社会。

 

李迪

2014年夏日于北京团结湖

 

 


《青春2》

 

 

 

自由的释放

 

文 袁佐

 

初夏的一次聚会让我闯入了边静的绘画。和画室洁白的墙面形成巨大的反差,边静的近二十幅色彩强烈的人物画几乎占满了整个空间。扭曲的躯干,单纯或迷茫的眼神,性别不很清晰的暗示,欲望、挣扎、自信、放任、癫狂,我不敢确定画面形象的真实性。大面积的红和绿,蓝和黄的补色关系,深蓝和黑色的使用,边静将人们的视觉神经又一次调到可以忍受的极限。

 


《青春3》

 

我可以揣测人物的故事,我可以臆想他们的生活,我可以判断他们各种未发生的明天。但是我更有兴趣的却是这个现场,这些画面,这些不可能回避的色彩和笔触。它们的力量让我感到震动,它们的狂野让我颤栗,它们的迷茫让我和画面里的人物一同思想。我相信边静正是想通过自己的色彩和笔触让我们感受另一个世界,在那里有着幸福、矛盾、惆怅,那里也同样有着恍惚、真诚和理想。尽管这些可能和你的或我的有所不同,但他们是真实的。

 


《小品14》

 

边静关心着人。边静很勇敢。边静很真诚。

 

我期待着边静更为全然不顾的新的尝试,相信你的直觉,让你的力量更加自由的释放吧!

 

袁佐 Ipad YZ

2014年8月于幸福村

 

 


《爱未3》

 

 

 

笔尖上的 情&色——创作随笔

 

文 边静

 

我喜欢用强烈且对比极大的色彩来表现我的思维和内心感受,虽然它不是传统绘画的格调,但它却是我极为想表现的无比矛盾的感情色彩,能使人感到精神上的震撼和强烈的感性色彩,能够表达人物情绪的流露和形象的色彩。

 


《本能4》

 

以对比和模糊的手法表现人物的心理和精神状态的不平衡,打破我们所习以为常的视觉和心理定式,挑战普遍性的价值观念,这是我对艺术的理解与追求,也是我为之不懈努力的方向。

 


 《东方面孔5》

 

我的作品中的形象很多来源于我身边的朋友和观察到的一些情态。很多构思将自己的艺术思想贯穿其中,希望能以诙谐角度和自我意识以及标志性的强烈的色彩冲突等方式诠释出我身边所熟知的有趣的人们的生活、奋斗以及他们的爱和欲望。通过对他们的观察和了解,使我强烈的感受到,在当今这个足够开放,包容,自我,现实及效率和速度的社会生活状态下,人们将本我深深的埋藏于各种假面与伪装之下,努力将自己打造得八面玲珑,以期适应形形色色的关系和需求;尽情的释放自己,完全的活在自我的感知和自我陶醉之中。在这里他(她)们有的愉快、有的暖昧,有的怀疑、有的坚定、有的凝视,有的木然、有的痛苦挣扎,有的兴奋奔放,无一不是在暗示着他们的生存状态,挑战和映射着人性中的某些永恒的力量!

 


《梦中投影》

 

做为女性的身份介入到当今社会的艺术领域,能将自己独有的个人特质的感受通过画面大胆地表现出来。这无疑会给人们提供一个新的视觉角度去审视传统观念中的社会意识形态和道德标准,反映出生活在当下的人群中那些震撼人性的光彩纷呈或阴郁不安、以及情感之傍徨。我所关注并愿意表现的是能使我感动的某些小众但典型的人群,他们生活的精神状态和生存状态,以及社会所付予我们的特殊的人生密码。

 


《相拥》

 

如果说绘画的功能仅仅是再现,那么照相机的出现就已经能使绘画灭绝了!摄影是我用以创作的一种辅助工具,可以帮助我完成我的初期构想,抓住某个一闪而过的灵感瞬间,它是记录我的创作思绪的速写本,对我而言我更喜欢对在同一时间或空间中的人的多方面的不同的状态和多象情感的描写!也力求能将性别和社会身份的矛盾冲突融合在一起,表达在我们潜意识中或许存在的“雌雄同体“的异境!以对社会或情感的部分感受和艺术的思维去创造一种独特的视角来审视当下的年轻人极度敏感与尖锐、彷徨与矛盾、背叛与永恒以及普遍存在的脆弱与压抑,暧昧与诡异、希望与失望、看似性别模糊而带有争议的情感轨迹可以灵活的存在,用色彩和笔触,忠实的纪录和反映那些最真实而可爱的生命及情感!

 


边静

 

边静  1986年毕业于天津工艺美校,199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艺术活动及展览:

1992 毕业创作展作品《我的同学》荣获特等奖,作品留藏于中央美术学院展览馆

1993 北京音乐厅画廊 新作个人展

1994 台湾驿鼎画廊 个展

1996 台湾晨曦画廊 父女联展

2001 香港香卸画廊 个人作品展

2003 香港迪亚艺术中心 亚太三人联展“栖息”

2004 香港基达行 女性画家邀请展

2009 四环盛世艺术中心“向大师致敬”个展

2012 凤凰艺都“自在的状态”新作联展

2013 艺术北京博览会参展

2014 艺术北京博览会参展

2014 今日美术馆 “浮世色语”个展